x倍速追剧,x分钟看完,除失去耐心我们还失去了
近日,多家视频平台与500位艺人、54家影视公司及17家影视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倡议,抵制网络短视频侵权。这需要严肃区分使用电影素材评论、吐槽电影与侵权,不能以侵权名义控评。受影响最大的,还是风靡的“x分钟看完”一部电影、某部电视剧。
伍迪·艾伦曾开玩笑说:“我参加了一个速度课程,用20分钟读了《战争与和平》,它跟俄国有关。”如果这句话放在当下,可以改写成“我用三分钟看完了某部电影,它和……有关。”

视频APP上的“x分钟看完”。
与短视频相比,三小时的电影显然就显得很长了,毕竟现在一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就能够不断制造反转和冲突,利用叙事节奏来挑战人们固有的心理程式,从而让观众不断产生新鲜感。当观众习惯短视频的叙事模式,长镜头、场面调度、人物抒情这些电影中常用的技巧,可能就难以打动他们的心了。毕竟比起这些,观众会更在意矛盾何时爆发、主人公何时崛起、爽感何时产生。
与此同时,不知不觉,我们似乎也越来越习惯了用最快的“倍速”来掌握最多的信息,稍显复杂的剧情就会让我们失去耐心——粗糙、冗长的烂片烂剧另当别论,如果烂到一定地步,不如直接弃剧。
版权问题是死线。与“x倍速”不同的是,一些“x分钟看完”已经涉嫌侵犯影视版权。在版权意识不断上升的未来,“x分钟看完”可能会消失。“x倍速”则与此无关。然而,对于观众来说,两者却也有共同之处。在我们用“x分钟看完”“x倍速”刷剧时,发生的都是一场关于“速度”的观看节奏巨变。
从“爽文”到“爽剧”的不变原则
在以往,对“爽感”的研究大多在网络文学领域。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就曾以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中的“爱欲解放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以爽为本”的网络文学是一种以消遣本身为目的的、遵循快乐原则的新消遣文学,这里的消遣既指纯娱乐的、供人消磨时光的消遣之物,也指马尔库塞意义上的爱欲劳动。这样的解释一方面承认了网络文学中呈现出的欲望的合理性与积极意义(按照马尔库塞的理论,爱欲包括性欲在内的日常生活、审美活动和各种消遣行为,在爱欲的实现中,可以接近一种更成熟、更接近幸福的文明);另一方面强调了网络文学创作中“爱欲”与劳动结合的特性,将网络文学的创作看作一种“打通劳动和享受的消遣”。
显然,“爽感”中不可忽略的是快乐原则和消遣特性。随着“下沉市场”的扩大,以小镇青年为代表的群体成为互联网音视频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深受城市文化、乡村文化与互联网多重文化的影响,他们如果面临融不进的城市与回不去的家乡这一“双重脱嵌”的局面,在这样的文化“缝隙”中,漂泊感与文化上的无所适从就可能成为他们的心理常态,也因此,他们迫切期待各种精神抚慰。而文化资本的匮乏决定了他们会更倾向于低成本、更易获得的文化产品,强调“爽感”的网络文学正好迎合了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在单调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电影《断线》(2012)剧照。
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越来越多人在阅读网络文学作品时会采用单屏阅读模式,有文化研究学者如周宪描述,单屏阅读中会出现所谓的“徘徊式阅读”,其特点是焦点在多个任务间不停跳转,偏好多重信息流动,追求强刺激水平,对单调沉闷的忍耐性极低。这样的文化消费习惯自然会扩散到其他文化领域中,尤其是在影视领域,这一影响尤为突出。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影视剧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本就带着“爽文”特色,另一方面,习惯了“爽感”的受众也会更期待在观看影视作品时体验更多的快乐、更强的刺激,这样的影响使得“爽剧”越来越多、越来越受欢迎,快节奏、不憋屈、能打脸成为许多观众对影视剧的基本评判标准。结束了一天忙碌工作的“社畜”们已无心慢慢欣赏运镜,品位台词,闲暇时间越来越少、越来越珍贵,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享受到足够的消遣才是观看影视剧的目的。
基于观众们的需求,如今的影视公司只能用类似产品生产的方式制作影视剧,不断分析观众的“爽点”“痛点”,再根据调研数据精准生产,用一个又一个短促的冲突给予观众刺激,以求抓住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特质在强调话题度的生活剧中尤为突出,只有足够的话题和讨论度,才能让观众保持足够的关注。
文章来源:《编辑之友》 网址: http://www.bianjizhiyouzz.cn/zonghexinwen/2021/081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