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信息,收藏即学会了么?
编辑导语:收藏即学会?可能不知不觉间,你的收藏夹里已经躺了许多想看却没时间看、但是又满满都是干货的文章。可是收藏过后,你还会记得这些文章吗?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碎片化时代下,人们的信息囤积心理。本文作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不妨来看一下。

你的收藏夹里保存了这类视频文章吗?
- 不费力的自我提升|6个宝藏节目!零碎时间积累涵养
- 实用贴|22个无版权、免费、高清图片素材网站集合
- 干货|那些不容错过的好物
- 燃脂瘦身|十分钟全身燃脂
- 情商提升必看|你是如何被高情商的人操控的?

图片来自B站截图
你的收藏夹里有多少这类视频文章呢?里面是否还有到现在还没学到手的呢?现在收藏普遍成为了大众保存信息的一种方式。如今,一些视频中也会出现 “一键三连”提示,收藏成为了评价传播内容接受度的标准之一。
一、场景构建:电子版收藏
收藏,即收集储存。普遍意义上的收藏是指对有价值物品的保存珍藏。
一种收藏是民间收藏,民间有大量收藏家收集古董玩物,其都不外乎看中了藏品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或者观赏价值;另外一种收藏是国家收藏,比如国家图书馆对信息、知识类的物质载体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储存,起到保存作用,以上都说明藏品的物质价值、精神价值或者观赏愉悦价值以及所进行收藏活动的保存性功能。
现如今跨入信息时代,各大网络平台、各类app里大多都可以发现“收藏”这一功能,平台开发者们为用户建构了一个与物理储存空间相似的数字储存空间。用户的收藏活动也从线下发展到线上,收藏之物从物质载体变为数字信息本身。

图片源于网络
纵观今日头条里的文章、知乎里的回答、抖音里的短视频、b站里的视频等等,“收藏家”们留下的痕迹无处不在,各类信息都有所涉猎。虽然收藏的内容多样,但都强调了收藏内容对“收藏家”的独特价值。
二、叙事场景搭建:知识情境的塑造
梅罗维茨在《消失的地域》中从媒介—场景—行为三个维度考虑媒介对受众的作用以及论述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媒介通过创造新的信息系统,形成了一个新的情境,使人产生了新的行为。[1]
艾瑞咨询的《2020年中国在线知识问答行业白皮书》报告中显示:2020年,泛知识内容行业发展已成千万级别市场,而线上泛知识内容平台移动端网民渗透率已达86%,用户呈现出更愿意探索、分享、呈现出积极上涨的趋势,而知识内容平台和创造者则更尝试于发掘更下沉市场、更多元化的场景布置,使得知识获取更能渗透进日常生活方方面面。[2]

图片源于网络
从报告中可以了解到:知识类内容在互联网上已呈普及化,且网民对此需求度也高。另外,对于平台以及创造者也更愿意多元化地渗透进市场,迎合以及创造更多需求。
以bilibili为例,据DT财经《2020年视频趋势洞察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有超过8600万“学生”在B站上学习,从2020年初至9月的统计,每月有近130万个不同标签类别的知识内容被观看。[3]
其平台里涉及到的知识类信息,有日常生活的实用技巧分享;购物平台的省钱技巧;考研、考公、四六级等学习经验;美妆小知识;健身减肥类等,其都涉及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

图片源于网络
媒介中知识场景的搭建,将学习这种私人场景从幕后转移到台前被大众所看到。对于用户来说,使用B站、小红书、知乎等这类涵盖了大量知识信息的分享类平台,可以让他们随时随地切换到学习场景,达到即时学习的状态。
三、用户对信息的收藏行为
用户在各类知识之间来回穿梭,收藏行为随处可见,并在各平台上建构属于自己的收藏空间。但是,随着收藏信息不断累计,用户的收藏行为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1. 信息囤积行为收藏成为现在储存碎片化信息的重要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无限制的数字空间。而人作为这个空间的使用者,肆无忌惮地去发掘知识信息,不断地去填充这个“小小”之地。使这片无毛之地开始野蛮生长成为“遍地黄金”。
文章来源:《编辑之友》 网址: http://www.bianjizhiyouzz.cn/zonghexinwen/2021/0826/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