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都能倍速播放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些什(2)
在短视频的吸引机制和沉浸感之下,受众习惯了快速识别内容、快速生成情绪、快速跳转到新内容的循环,并能够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获得娱乐性的观感。而对速度的追求往往意味着对深刻的抛弃,这种抛弃同样适应着快节奏、重效率的社会发展状态,从而重构了视频生态、社交形态、审美习惯甚至公共传播图景。
在追求速度的时代,时间被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尽可能多的事情、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成为了许多人思考且试图解决的问题。而倍速观看显然就是其中一种解决方式。
当习惯了倍速观看视频后,受众对速度的追求、对时间的感知也发生了变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习惯了倍速观看后,回到视频原始速度甚至是现实生活后,觉得一切都变慢了。无法忍受变慢的受众只能加快自己的步伐,顺便将手机中的视频1.5倍速调成2倍速。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短视频的倍速功能出现的逻辑也是基于满足受众需求的考虑,即便是5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对受众而言依然不够快,何况如果能用看一个视频的时间看完两个视频,何乐而不为呢?说到底,加快视频时间的流动,是件让人上瘾的事。
三、注意力分散时代,保留慢下来的能力
传播学者罗伯特·哈桑曾在《注意力分散时代:高速网络经济中的阅读、书写与政治》一书中提到,信息传播技术加速了时间、加速了社会运行,这使得意义的电子化再现开始以一种持续加速的节奏跳跃与流动,它拒绝停顿,拒绝迟滞,拒绝专注,拒绝反思意义的需要,这就进入了哈桑所说的“注意力分散时代”。
在这样的媒介节奏之下,速度早已挣脱了钟表的限制,也不再是现代主义之下的相对速度,而是进一步发展的“后现代时间”。在这种时间逻辑之下,可逆的线性时间遭受拷问,时间也不仅仅是个体感受,而成为一种嵌入在多重社会过程中的多元景观。
所以一方面倍速观看从长视频蔓延至短视频是整个媒介环境之下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又使媒介节奏进一步加快,二者互相推动,最终,速度消灭了内容也消灭了专注,持续而慢性的注意力分散状态成为我们的常态,“我们与技术化的文字、书写和阅读的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紧张的、充满焦虑的阶段。”
同样不能被忽略的是拒绝和抛弃深刻带来的影响。短视频本身就被不少学者批评为“毫无精神意蕴可言的产品”,作为一个带来即时情绪反应的媒介形式,短视频不会承担太多深刻性、反思性层面的内容,直观化的表达和浅层化的主题使得受众无需认真品读就能轻松理解观看的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
我们很难想象用倍速观看费里尼、伯格曼等人的电影作品,因为我们知道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对影片的理解,甚至很可能完全看不懂导演的创作意图。但用1.5倍速观看一个美妆博主的分享,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理解,反而会让我们有种节约时间的成就感。
因此,短视频平台选择推出倍速观看模式不仅是为了迎合受众需求,也是因为清楚地知道平台中的大部分内容,即便倍速观看也并不影响受众理解。
当然,在越来越多人追求速度之时,也有人在尝试逆潮流,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让大众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生活。
2013年,蔡明亮导演的作品《郊游》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映时就曾引起不少观众的强烈不适,因为在这部电影中有的镜头长达11分钟,更有一个长达7分钟的固定机位机头,简直是在挑战观众的忍耐极限。毕竟对习惯了观看几秒钟切换一个镜头观众而言,盯着一个几分钟之内都没有明显变化的镜头,堪称是一种折磨。

电影《郊游》剧照但这种折磨可能正是导演想达到的效果,正如贾樟柯在《小山回家》的创作手记中写到的:“当人们的视听器官习惯了以“秒”为单位进行转换的时候,是否还有人和我们一起耐心地凝视那些摄像机所面对的终极目标——那些与我们相同或不同的人。”
怀旧的人们可能会用悲观的语气哀叹手机、短视频给大众生活带来的冲击:在追求速度的时代,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媒介让受众沉溺于直接刺激感官却可能没太多营养的内容里,并因为习惯了即时反馈而陷入注意力危机。
诚然,我们注定无法回到“过去”,但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我们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自己不过度沉迷于所谓的“高效”中,将播放模式调回正常速度,重新将视角转向我们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人,在注意力分散的时代,保留一点慢下来的能力。
文章来源:《编辑之友》 网址: http://www.bianjizhiyouzz.cn/zonghexinwen/2021/1105/364.html